【電影推薦】The Danish Girl 丹麥女孩:愛、勇氣與希望【有雷】



我等這部戲好久好久,從第一次拍攝消息被流出後,這部片就存在我的list上。
一開始真是為了艾迪而關注,然而在陸陸續續了解這電影的劇情內容後,更讓我期待的,
是到底這部電影會如何詮釋?會如何拍攝這位來自丹麥的女孩?
並未將小說讀完,只是片段式的閱讀過,跟電影仍有些出入,不過這邊就分開來提。

標題有點難思考,因為讓我想起兩年前看《愛的萬物論》時,好像就下過類似話:

為了不要有重複到,想了很多種,最後小紅帽恰恰的變身台詞瞬間得我心lol
所以這部是關於「愛、勇氣與希望」的故事!(?)
(嘛,如果換個角度來論也可以這樣詮釋www)


一樣,我並非專業的影評人,只是感情比較豐富,習慣將自己直接帶入劇情氛圍中。
所以內文皆為個人主觀意識的想法,若無法接受者請自行迴避喔:)
另外,因為有些前置議題以及後續發想,想要藉由這個題材,一併記錄下來在我腦海中的事,
所以這篇的「前半段會著重於小說原型&哲學思考」,「後半段則是與電影直接相關」的感受。
會再討論電影內容前再次標註「爆雷區」,請小心食用謝謝!





【小說原型】

整個「丹麥女孩」的故事,幾乎是非常「小說化」的。
作者自己在書後強調,在讀過Lili的相關著作以及生平之事,才發想要以她為原型,去寫譜寫一本關於她的經歷。
考據過,然而當事人並未完全留下全然是由他出品出版的著作,所以內容是否被人選寫過也無從得知。
這些條件限制,使得作者在寫這本小說時,我們可以說,是他主觀意識之下的Lili,而非最真實的Lili。
就像原本自然被生長為男性身體,但並非最真實、該為女性身體的Lili。
在這種前提之下,作者透過「婚姻」的親密性,去探索「愛」以及「自己」的課題。
即使這部作品所探究的是以為真實人物所改編的,我覺得在觀看電影前,可以多想想。

所以之後的論述,就不多提起真實的Lili,而是從故事中的Lili去思考與探索:)


/


我是買上頭這本帶著電影封面的原文書,後面就附錄與作者對話所談及的議題。
個人覺得,若語言層度還可行,可以試著去讀原文。
畢竟原文本質上的論述,仍然是作者本質中最想表達的意思。
即使翻譯有幫忙,但做這個轉譯的動作後,有些韻味跟真實性仍可能會被語言性消失。
(即使是我,我也會有誤翻的錯誤)

但有幾段我很喜歡,想順便分享,會做翻譯的動作,可以一起來思考看看。

'I wanted to convey the emotional essence of Lili's life as she herself perceived it, not as history would interpret it. She had left some of that self-perception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 via interviews and letters, Man into Woman, and through her legacy as Gerda's greatest muse, but I believed there were vast blanks -- unpainted canvases, so to speak -- in need of filling in order to truly understand her heart. Those blank canvases in history are where I am drawn as a fiction writer. (Ebrtshoff 2000,2015:285).'

「我想讓莉莉自己傳達她那富於情感深度的人生,而非被歷史所解釋。她早便將許多自我認知留在在訪談、信件、著作《Man into Woman》以及人生巔峰之作——成為Gerda's的繆思中,留下許多歷史紀錄,然而我相信還有很多未完成之處(如同未上色的畫布)可以被訴說——也才可更認識她的內心深處。那些在歷史洪流中的空白處便是身為小說家可著色之處。」

另外,作者提出對於Lili的故事,有兩個鏡頭可以看透:愛 Love 與藝術 Art。

作者說,他相信必然需要透過Genda才能了解Lili——透過他們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婚姻的親密性與隱匿性,也是作者將劇情著重與刻畫之處。
有些是被記錄下來的,有些則是小說杜撰選寫的,因為這些「親密性」並未全然地記錄下。
作者以Genda為原型,創造了符合故事角色需要的Genta,而這個Genta則為他來認識Lili的引導。
這之中辨識探索「愛」的課題。

而透過Lili的故事,作者認為是一場「藝術」。
我挺喜歡作者提出的這個論點:'An artist sees that which does not yet exists.'
(藝術家的眼睛能看見未存在的事物。)
藝術家與小說家的本質上雷同,重塑事實使它成為更生動與長存。
如Lili Elbe的故事就是藝術,它是創造、是想像那可能成為的事實。
Einar與Gerda兩位也是藝術家,他們透過自身以及畫作來體驗這個世界。

作者闡述,雖然他譜寫的Lili並非是「藝術家」,Einar才是,Gerda才是。
(因為Lili並不會達成上頭成為藝術家的本質。)
然而換個角度而論,Lili也是一位藝術家,因為「她自己」是被「她」創造出來的。
'Lili was an artist--her greatest creation was herself‘
透過Genda's的畫作,作者認識了Lili,也是透過這些畫作,Lili的身影才浮現出來。

所以這部「丹麥女孩」故事並非Lili Elbe的自傳,而是作者希望透過他增加的想像力,
能夠使這位女孩的靈魂被更深度了解。




【(可跳過)哲學議題:關於自我意識的探索】

昨天其實在整理之前的哲學期末報告,探索的洛克Locke的「歷時性個人意識 Diachronic Personal Identity」。
剛剛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來當年提出的議題駁論。
我的議題是探索「失憶」,若一個人失憶了,那他還是否為原來的那個人?
假設若遇上了Lili的個案,又會是如何?

PS:因為是2013年的英文報告,而且我也非哲學本科出生,
就簡單地介紹我認知中的這個理論,奇怪的翻譯再麻煩大家見諒了嚶嚶。

洛克相信「一個人(person)」的概念是來自「能有智能地思考原因、反思以及認為『自己是自己』,即使在不同的時空與地點之中 
(Jolley 1999:106 quote Locke E 2.27:9)。」

所以怎麼去探索歷時性的個人意識轉變,洛克有提出三種理論(相對意識、原子與塊狀),
全部駁回後,以第四個理論(意識與記憶)來定論,認為若一個人沒有記憶則無個人意識。
雖然這個理論後來被Reid用‘The Brave Officer’的例子駁回了....
(哲學就是一直在假設予駁回,再假設再駁回的一條道路........)

不過洛克認同「在一個人之中能有不同的物質/靈魂」以及「認為擁有相同的物質/靈魂中能有不同的『人』

雖然上頭這兩句是我對於Lili的個案中想提出來的佐證,
但對於洛克本身在思考DPI的議題上,這兩個理論沒什麼用,所以他自己是駁回 :p


Lili是可存在的,即使當年多數人不可置信且認為這種人是有病的,得了精神分裂症,
然而洛克早在17、18世紀時提出這種理論,而現今的21世紀多點才逐漸較為受人尊重
(但仍然有許多傳統主義or激進思維仍無法接受.......)


其實還有許多部分可以透過哲學的角度去探索,但我累了想講電影了:P
所以我們趕緊往下走唄XD


下面真的就是電影爆雷+主觀意識感想流水帳!
小心爆雷別誤踩~~!



開始之前,依舊來一下電影的Trailer介紹:)


只會簡單提出幾場我自己印象很深刻的,以及補上我後來回朔思考的事物。
這部片子還想要去二刷或者三刷,感覺有好多片段還是沒有釐清。
還想要再重新細膩而觀察細節。

我很容易進入劇情所以哭點很低(小說電影都一樣)
但是到散場了還是哭得很慘的情況反而很少,上ㄧ部看得很心痛的是《踏血尋梅》
但這次《丹麥女孩》惹哭我六七次,散場時還抽不回感情,情緒整個收不來





第一首Soundtrack made this movie/story vivid. 
可以聽著Ost慢慢回想整個電影:)






從被丈夫才華給掩沒的Greta,一次又一次地展示她的藝術,然而卻未被藝術經紀人看上其商業價值。
從兩個人的個性也看得出來,對於自尊心強勁的Greta而言,對於Einar又愛又嫉妒的心情肯定不會少。
那是身為人都肯定存在於骨子內的負面情緒,並非錯誤的,只是醜陋些罷了。
但本是為夫妻,那些突然竄起的情緒不該一直存在,包容與妥協在親密關係中是必然的。
所以相愛彼此的兩人,還是吵吵架後又繼續生活下去。




一場來不急赴的會,在時間壓縮之下,Greta懇求Einar幫自己一個忙。
對於一個性別刻畫嚴重者(或者我們直接坦白論當年)要男扮女裝是非常排斥的。
就如同一開始Einar是拒絕的,但因為愛Greta,所以他願意為了對方穿上女裝。
然而在觸碰到女性裝扮時,或許曾經被壓抑過的意識忽然竄起,造成內心的震撼。

包覆小腿的絲襪、柔質的洋裝、有跟的高跟鞋......其中從「絲襪」開始,很值得玩味。
雖然現今提到絲襪就很容易會聯想到性,但我倒覺得下方這個解釋比較貼近:

與肌膚的緊密程度前所未有,表現出不同的質感,並超越了季節局限,更光滑、柔軟、貼身且平整如新,甚至修正了女人的腿部曲線(Link)」、
雖然17世紀較多為是男士所穿,然而在1920年代絲襪已經是女性的穿著代表物之一。
絲襪是很私密的用品,將腿部包覆之後,便成為另外一個腿的型態。
如果穿上絲襪是將身體重塑的方法之一,那它又為何不能成為開啟Lili的誕生呢?




Einar說過,在與Henrilk親吻時,頓時有一度感受到Lili的存在。
我想,就是這剎那的笑容吧。
真的很美。
一位羞澀的女子在被英俊的男子說「很美麗」時,露出的嬌羞。
這個瞬間,他認為Lili是存在的,是透過Henrilk的態度而存在於世的。

我替Lili感受到喜悅,卻也對Greta感受到緊張。




若上面那一幕是Lili以為自己被他人看見而存在。
那這一幕的哭泣,卻是Lili被人否定的片刻。

偷偷摸摸地與Henrilk相見,因為Lili以為他所愛、所看見的是Lili本身。
然而事實上Henrilk所看見的,卻是喜愛穿女裝、而戀愛性向也為男性的Einar。
以為是自己人、以為是同性戀,只要穿著女裝就可以去愛著男人,所以這是Henrilk眼中的她。
(透過親吻與撫摸性器官的當下還蠻好判斷出來,尤其時Lili瞬間被侵犯的神情,令人心疼)
Henrilk不懂Lili的反應,因為他以為他懂他(她)......
卻沒想到這是兩回事情啊......我整個在電影院爆哭.......

無助回家的Lili這一幕哭泣的樣子真的好心疼。
她以為看見她的模樣而喜歡,卻沒想到是一場誤會。




這段情節前半段講了點法文,然而電影院內並沒有一同翻譯,所以場內幾乎沒人感受到含義。
但我很憤怒,又再次為Lili心疼。
這個時刻Einar/Lili在為自己到底是誰以及對於妻子Greta的請求與愛意糾葛著。
四處找醫生卻得到是瘋子、有病的結論。

在崩潰前奏卻只是路過公園時被兩個法國人調戲與嘲諷穿著樣貌應該是一位「同性戀者吧」!
這種人是不正常的,所以拿來羞辱與玩弄的,所以調戲是無所謂的。
一開始路過的Einar/Lili並未聽懂對方的嘲諷,只是點頭微笑。
兩位男子見機上前先是用法文問好,見對方沒反應才改口用英文打招呼,結果用英文嘲弄了Einar/Lili

憤怒地揍了對方一拳,因為是在侮辱自己,但一個人(一位弱女子)又怎麼打得過兩人呢?
男子的拳腳打踢著Einar,發洩著怒氣在這個不正常的人上
然而孤立無援的Lili被打得滿臉是血的模樣,再次逼出我的淚水




這一幕我也挺印象深刻。
久違相見的青梅竹馬,曾經親吻過的彼此,在Lili的眼中就是「男性」啊。
這一幕可以感受到Lili想對抗Greta的反擊。
想要對抗一直想要阻止自己成為Lili的Greta。
說出的惡言惡語,以及要Greta不要再管自己了,因為她必須要自己獨立。
像是要從母親的懷抱中獨立出來的子女般,要求著屬於自己的自由價值。

如果從頭看到尾,會覺得這個時間點的Lili非常自私。
是Greta富於她生命,也是Greta的妥協才擁有現今Lili。

然而從不同角度推論,人怎麼可能不自私?Greta何嘗也不自私呢?
Greta透過Lili得到進入藝術家的聖殿,卻也希望著自己的丈夫Einar陪伴在自己身邊,
要求他抹滅掉Lili的一切。




但我們又不能不說,他們是彼此相愛著對方的。
因為愛,因為婚姻,也因為如此親密性,才能包容彼此。
如同作者而言,若沒有Greda,就沒辦法認識Lili。

而就算Lili再怎麼堅持,Greta一次又一次的傷心後,又一次一次地去支持對方。
其實也可以說,Greta犧牲了自己一部分來自兩性關係上的慾望來成全Lili的存在。
如果不夠愛對方,犧牲這二字,又怎麼做得到?
(雖然我也不太想在這裡使用這兩字,但一時間也想不出來什麼替代字)

對於Lili,我看見她想要找尋自己存在意義的方向。
所以在混沌之後,看見一線希望時,勇敢去抓住,堅定目標,堅持信念,不為動搖。
即使這場手術將會使他消失在世上(Einar的男性意識的死亡),更會讓她的靈魂消失(Lili手術失敗的死亡)
但是這場手術卻也是Lili重生於是上的唯一機會,也是她找回自己的希望。




對於兩次手術的急迫性,顯示著Lili對於找到自己/做自己的迫切
不可避免的議題,即使至今「生殖器官」是判定「性別」的最明顯要素(並非全然,相對)
如同切割掉男性生殖器官,直接的認知就是自己不再身為「男子」

這個舉動,我不曉得,但透過劇情以及個人認知判斷之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因為這也是斬斷自己與過去的橋樑,是重生的剎那
所以若要成為另外一個性別,這個動作幾乎是必然性
即使現今較為開放包容的社會,然而這個「割斷」的認知,似乎無法避免
如同嬰兒與母親相連的臍帶被割斷的剎那,就是不同的個體
或許這個舉動便是如此吧

看見Lili的笑容,在第一次手術結束後真的很美麗。
像是重生般,綻放著耀眼的光芒。

Lili很勇敢,為了自己,連死亡都不畏懼。


-
Lili: 純白的、百合花、純潔的人、女人腔的男子[美俚]
來自拉丁文的Lilium
花語:純潔、莊嚴、心心相印、聖母之花、順利、心想事成、
祝福、高貴、純潔、高雅、財富、榮譽、神聖
-

然而在我心中更勇敢的,仍是成就一切的Greta/Greda。




這設計的海報有兩張,一張Einar/Lili,另一張就是Greta的

Have the courage to love  勇敢去愛

這又未嘗不是Greta對於Lili的愛吶?
延續對於丈夫Einar的愛在Lili身上,勇敢地去愛著對方

太多太多幕的Greta,掙扎的模樣、生氣的模樣、心痛的模樣......
Einar/Lili何其有幸,能夠得到Greta如此般的愛啊
雖然Greta透過Lili而得到了藝術家的成就,然而內心深處仍是愛著她/他啊
搭火車那段也讓我哭得淅瀝嘩啦的


我很難用言語去表述對於Greta的情感
所以希望這次奧斯卡可以讓Alicia拿獎吧,真心覺得她將Greta的內心詮釋地很好
(相比之下這次艾迪要槓有點困難,愛的萬物論真的太絕了,
可是這一部雖然演技很細膩,然而還是少了那麼一點韻味在,我也不太會說)



其實電影中也有很多趣事,很多好笑的笑點。
但是有些真的翻譯成中文後,味道就不見了,或者意思就不太能被瞭解。
突然我現在有點忘了台詞,但如果聽得懂的話,盡量不要看字幕
直接聽著感受劇情,會更深刻:)

/

【其他碎碎念:非劇情相關】

其實我看電影是非常融入劇情的,如同一開始所言。
因為看電影可以讓我全神貫注地去進入劇情,隨之劇情起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最感性的時刻,或許就當我跌入劇情以及還出不來劇情的片刻吧。
平常已經夠理智的我,只有在看電影(尤其是文藝劇情片)時才能這麼感性。
所以如果有誰破壞了我的情緒,簡直是採我的雷....

A) 像是其餘的觀眾根本搞不清楚狀況,一直在說話打算劇情者
(這個真的是賭運氣,看跟觀賞的觀眾有沒有緣分,畢竟也沒辦法挑)

B) 或者是遇上蠢同伴揪了電影,結果看到我哭後用嘲諷的方式想讓我不要哭
(遇過兩次,真心打死都不會再找對方出去看電影,因為我就是要宣洩啊靠!)

這些真的是我的大雷點,我會超級生氣###
就像今天這一場我們運氣很好遇上 A....前面那排觀眾我好想揍人#$^%$%#@
我也付了電影票,看不懂、不懂劇情片的人就閉嘴不行嗎,還有其他人啊可惡!


文藝劇情片真的門檻還是很高,或者說,台灣人的文化資本還是不太夠
多數還無法去欣賞高層面的藝術價值,而只想要大眾流行速食文化的快感
(拎杯真的超想罵人....)
(但也第一次感受到文化人為何會很痛心文化沒被人看見內涵...)

算了,下次會挑好一點的電影院跟時段......唉
(最喜歡早上都沒有人,然後可能廳內只有一兩個,就能靜靜地觀賞)


最後,如果對於文藝劇情片沒興趣,還是別來看這一部或者相關類似的.....
如果只是因為奧斯卡提名而且廣告打很兇的,那還不如去看死侍跟單身趴趴趴
因為這部可以思考太多事務了
如果討厭沉悶討厭思考,那這部片肯定會被嫌隙:(
(然後還打擾其他觀眾###)


/


下週應該會二刷,小說還會再重新讀一次。
還有好多小細節想要重新補完慢慢看,只看一次太可惜了。
另外很開心艾迪的新作品很棒,期待年底的《怪獸》啦!!


以上,我們下一部再相見啦:)




I love you, because you made me possible.




留言

  1. 我很喜歡版主的想法,
    妳的文字直率又扣人心弦,
    看妳的文章成了一種生活習慣與享受 :)

    By the way,
    我也是去宣洩的啊啊啊啊啊啊
    旁邊的阿桑們一直碎念男主角讓我腹誹不斷...

    回覆刪除
  2. 有一幕Einar脫下男裝,裸體照鏡子模樣…我哭了
    那段讓eimar強烈表達她想變成女生������
    看一次不夠想再看一次,很多細膩地方需要了解
    不管愛的萬物論還是丹麥女孩,艾迪演技真的好棒!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Sia - Bird Set Free(英中歌詞)

Zedd - Stay The Night ft. Hayley Williams(英中歌詞)